职工宣讲-pg电子(中国)官方网站

筑牢生命健康的安全屏障——北大首钢医院疫情防控与医疗救治工作纪实

发布时间:2023-02-08 08:45:43

2022年岁末,面对一场迅速蔓延的疫情,北大首钢医院从急诊、发热门诊、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到各科室、住院病房,从临床、医技到行政后勤……处处是无私无畏的身影,时时有拼搏奉献的画面。该院全体干部职工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使命感,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敢于亮剑、敢于胜利”的硬朗作风,挺膺担当、奋力作为、披坚执锐、持续冲锋,为人民群众筑牢生命健康的安全屏障。

科学决策,全院一盘棋

2022年12月,疫情来袭,病患陡增,医护紧缺。越是困难时刻,越要清醒坚定。北大首钢医院党委在上级卫健委、北大医学部、首钢集团的正确领导下,在首颐医疗公司、各相关单位的有力支撑下,着眼全局、密集研判、把舵定向,迅速把工作重心由防控感染转到医疗救治上来。成立了疫情防治领导小组,院领导班子负责组织领导、顶层设计、谋划布局与会商决策。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包括党办、院办、医务处、护理部、感控处、信息中心、医学工程处、检验科、药剂科、医学影像科、总务处、安全保卫处、基建处、教育处、人力资源处、采购管理中心等,从决策管理到执行实施,从救治一线到后方保障,创新思路举措,打破专业、科室和病区界限,部门联动、加强协作,形成领导挂帅、部门牵头、全员参与、上下“一盘棋”的工作机制。

科学安排有条不紊,精准施策有力有序。北大首钢医院院长顾晋向全院提出总要求:全力以赴、千方百计保障新冠感染患者高位运行的就医需求,提升医疗救治能力和急危重症抢救能力。具体明确安排四个层面:一是推进急诊及发热门诊扩容改造,增加急诊急救设备,抽调医护人员支援,确保急诊和发热门诊24小时运转,120急救应接尽接。二是进一步扩充阳性患者收治病区,打破不同科室界限,全院各科室均收治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组建医院新冠救治专班,及时开展线上线下会诊。三是在全院开展多轮新冠病毒感染救治培训,通过科室间“结对子”、梳理临床路径和医嘱共享等方式实现诊疗同质化,对重症新冠病毒感染患者院前评估及转运、接诊保障、病区收治、规范诊疗、危重症患者多学科联合诊治及整体护理、清洁消毒等各个诊疗环节进行了明确规范,确保收治流程顺利推进。四是成立重点时期、特殊时期防疫人员梯队,建立排班表,统筹调配人员和物资;购置危重症救治设备、与首钢气体有限公司协作紧急加大氧气储备、在首颐医疗公司支持下采购急需药品,最大化做好医疗救治保障工作。

北大首钢医院副院长关振鹏带领疫情防控工作组成员实行紧急例会制度,及时传达学习疫情防控政策,研判形势和各项任务落实措施,快速有效开展责任部门分工,有序安排院内院感防控、医疗救治、人力资源调配、物资储备、后勤保障等重点工作,全力解决患者救治和群众就医需求。

自去年12月份以来,在遭遇疫情“洪峰”和医护人员紧缺的双重压力下,北大首钢医院党委带领全院干部职工打赢了“保健康、防重症、强救治、遏病亡”的抗疫阻击战,彰显领导班子责任担当之勇、科学防治之智、统筹兼顾之谋、组织实施之能。该院党委书记向平超表示,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强化底线思维、超前预判谋划,扎实做好自己的事,这是我们应对困难挑战的最大底气。

攻坚克难,一线勇冲锋

北大首钢医院急诊科和发热门诊,成为患者进入医疗机构的第一道关口,是医院救治防控的前沿阵地。这两个科室在2022年12月中旬日接诊量最高达到900人。发热门诊无论是诊室、留观室,还是自助取药房和通道,都挤满了人。急诊区域则更是床位满载、输液区满员,输液架、平车和氧气桶挤满了过道、挤满了角落,护士们感叹:“能加的地方都加上了。”

当患者数量呈指数级增长的同时,医护人员也相继感染病倒。面对病患过载、医护人员严重不足的矛盾,党员干部冲锋在前、攻坚克难。北大首钢医院急诊科主任、门诊第二党支部书记祝振忠和发热门诊主任张丹同为共产党员、劳动模范,他们以科室“一把手、带头人”的责任担当,以上率下、不分昼夜地奋战在工作岗位上。张丹说,科室主任等于“医疗队长”,关键时刻就要站在第一线冲锋陷阵、解决实际问题;兼任党支部书记的祝振忠表示,基层抓实党建、提升党建的抓手就是做好动员、带好队伍、加强联络和协调。“只要上下联动、干群同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120急救社会面呼叫量暴增时,临近退休的120救护车司机康春华主动请缨,坚持上夜班,与120护士长罗文艳、主治医师艾全洲前往石景山区模东小区,转运一位89岁,伴有发热、腰椎骨折、血氧饱和度低的危重病人。患者身材高大、体重近85公斤,居住在没有电梯的高层楼房。罗文艳、艾全洲与车组人员分前后保护,一步一个台阶地抬着担架床下楼。经过狭小又拥挤的楼道时,他们只能身体贴着墙面,一寸一寸地挪,还要时刻观察病人,随时注意血氧情况,把着担架的手都被蹭破了皮。当患者被转运到救护车上时,大家累得汗流浃背。

当120救护车到达北大首钢医院急诊大厅时,急诊科主任祝振忠立即带领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吸氧、心电监护、开放静脉通路、抽血化验等相关抢救治疗。因为转运迅速、就医及时,患者到达医院治疗后,血氧饱和度、血压、心率等均已恢复到正常值。看到自己转运救治的患者转危为安,罗文艳、艾全洲说:“关键时候,党员就要顶得上去,我们多出一趟车,就能多救一个人。”

120急救又叫院前急救,重要性不言而喻。罗文艳介绍,去年年底,为了满足群众就医需求,120三个急救站均改为24小时急救站,另外再运行一个白班站,医院派出的支援人员,每个急救站要保证一辆救护车,以及司机、医护各一名,担架工两名,共同执行任务。罗文艳组织开展专业培训,帮助大家尽快熟悉流程,做好消杀防护,规范书写病例,提高现场急救能力。据悉,去年12月份,120急救共完成465次急救转运任务。

记者采访看到,在北大首钢医院发热门诊、急诊和120急救从去年12月份的排班表上,布满了修改的痕迹。发热门诊主任张丹、急诊科主任祝振忠告诉记者,这是因为,当时医护人员陆续感染,人员排班不得不从一周一换调整为每天随时更换。大家拖着发软酸疼的身体展开工作,用沙哑咳嗽的嗓子告知患者各种注意事项。急诊科医生李忠革、崔文广,急诊科护士长杨建红,发热门诊主治医师张丽梅等共产党员,带上随身换洗衣服、洗漱用品,“白加黑”坚守岗位。中共预备党员、发热门诊护士长许静顾不上照顾病倒的双亲,每天至少连续工作十多个小时。医护人员无畏病毒、无惧困难,纷纷主动表示“主任,我不发烧了,安排我上班吧”“护士长,我症状轻,还能坚持”……

党员带头、干群同心,凝聚强大的战“疫”合力。120急救司机孙冬明“阳”后刚一退烧便返岗上班,缓解急救转运人手不足的压力。他的妻子是同在北大首钢医院泌尿外科病房工作的护士张立伟,夫妻二人一心扑在工作岗位上,家中还有两个感染新冠病毒后未成年的孩子。16岁的大女儿一边带病上网课,一边照顾5岁的妹妹,让孙冬明、张立伟既心疼又欣慰。在120急救办公室,记者还看到一位青年女医生,穿着宽大的工作服,胸前“120”的数字特别醒目,她就是在这里值守的北大首钢医院呼吸科主治医师周婷。看似文静柔弱、说话轻声细语的周婷,在一线久经历练,有着坚毅强大的内心。支援120急救之前,周婷曾支援发热门诊,其间接诊了一位重症肺炎、呼吸衰竭、昏迷的老人。老人体温接近40℃,使用退热针剂治疗体温不退,情况极为危险。面对病情危重的老人、焦灼的家属,她进行了抗病毒、激素抗炎、增强免疫力、物理降温、吸氧、雾化、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最终成功挽救了老人的生命。

对生命的关怀与守护,不眠不休。去年年底的一个凌晨,一位高龄女性患者的心电监护仪显示呼吸频率为零,发热门诊值班护士陈红霞第一时间发现,跑到患者病床边查看情况,发现患者侧身卧睡压住了心电导连线,血氧探头也脱落了。陈红霞轻轻为患者整理好导连线和探头,这时患者的呼吸从0上升到6、14……逐渐恢复正常。此时,仰靠在床边睡着了的患者家属才惊醒过来,揉着眼睛对陈红霞道谢,“发现情况太及时了。”同为团员、同是发热门诊住院医师,王甜甜和刘叶莹这一对27岁的“姐妹花”,刻苦钻研、精益求精,业务能力在一线得到锻炼提升。刘叶莹即便因为工作劳累病倒,还一直念念不忘留观患者的病情;值夜班的王甜甜抢救危重症患者时沉着冷静,与平日里爱笑、爱美、爱生活与美食的她判若两人,“压力大的时候只想做个‘干饭人’。”

医疗救治最紧张、最艰难的时候,不仅党员团员挺身而出,还有一批素质全面、年富力强、业务过硬的精兵强将,支援“疫”线、勇担重任。记者在发热门诊采访看到,诊室内外,不时涌入着急看病的患者。前来支援的耳鼻喉科主治医师孙越正在为患者仔细查询化验单,人们把她围得密不透风。身穿防护服的孙越3个小时没动过地方,她说,“已经习惯了。”被患者家属所“围绕”,也是来此支援的风湿免疫科副主任医师宁武的常态。很多危重症患者家属找他了解病情,宁武总是耐心细致讲解病情和治疗措施,让家属宽心。为了保证精力体力跟得上,宁武在加班后有时需要服用药物入睡,就这样一直盯到支援任务结束。2023年新年,宁武回到了自己的本职岗位,记者在风湿免疫科病房见到了他。脱去全套防护服的宁武儒雅俊秀,与他支援发热门诊时保持“战斗满格”的状态完全不同。宁武腼腆地说,疫情袭来时,发热门诊和急诊是急危重症救治一线,工作氛围和节奏都非常紧迫,所以自己那时好像“战士”。记者感到,宁武在风湿免疫科独当一面,日常工作也并不轻松,争分夺秒的作风始终没变。采访随时被患者家属前来问询病情所打断,最终被突如其来的救治中止——一位年近九旬的高龄老人因病情危急,需要宁武立刻牵头组织抢救。他留给记者一个匆匆离去、大步流星的背影,连一句“再见”都没顾上说。

从“顾不上”到“连轴转”,北大首钢医院医护人员“就是这么拼”。去年12月底的一个下午,一位50多岁新冠病毒感染患者来到发热门诊,自述胸痛、胸闷、喘憋、心率快等症状。支援发热门诊的血液科副主任医师王明迪接诊后,开出血项、影像等检查单。王明迪白天支援发热门诊,晚上还要回到血液科病房查房,支援和本职兼顾。接替王明迪上晚班的发热门诊住院医师王甜甜通过ct片,又发现患者左肋第四根肋骨骨折,除了重度骨质疏松,患者还可能有心肌炎倾向。于是王甜甜立刻与王明迪及胸外科主治医师联系,共同探讨病情,决定为患者做个加急超声心动检查。在住院楼三层超声科,医师李特接到这个检查后已是晚上7点,她顾不上吃晚饭,为这位加急患者做了超声心动检查。其后,同样在加班的心内科医生姜浩接着进行诊断,为患者下一步救治赢得了时间。

呼吸机的嘶嘶声、监护仪器的滴答声,再加上偶尔出现的几声警报,患者们大多戴着呼吸机躺在病床上,这里是北大首钢医院综合重症监护室——icu。每隔一会儿,护士来到患者床头,抬头看看监测仪器上的数据,低头查看患者的情况。综合重症医学科主任周倩云说:“每天都会有数位患者需要转入综合重症监护室进行治疗,而每位转到这里的患者都是急危重症患者。”护士长乔宇向记者介绍,icu共有22张床位,每天的床位使用率都是100%,而且还在不断扩建床位。疫情高峰期时,基本上护士们都“阳”了,在做好防控的前提下,大家依旧坚守在各自工作岗位满负荷运转,“不讲条件、不谈困难地扛下了所有。”提及这些情况,乔宇既感动又心疼。

在保障患者救治的过程中,医学影像工作人员是活跃在战疫一线的“侦察兵”。对于医生和治疗而言,需要依靠ct进行检查,以提供肺部感染患者明确的诊断依据。先后支援急诊和发热门诊的医学影像科技师刘亮、年骄告诉记者,他们操作一台ct机一天时间最多做了近300人次的检查。据了解,支援过发热门诊的影像科技师李佳晨、曹新尧、类宏强、魏峰、王洪光、王雨昂、刘俊雄等都“阳”了发烧,大家一退烧便立刻主动返岗。2022年12月下旬,刘亮60多岁的父亲感染新冠后高热引发急性胃出血,刘亮支援发热门诊工作异常繁忙,无法照顾自己的父亲。在刘亮看来,“始终在岗”是医德的体现,“我们要是长期休息,患者怎么办?”

2023年元月初的一个晚上,已经8点,但在急诊科ct室,还排着十几位患者等候检查。之前在发热门诊支援的刘亮,此时又在急诊值班。有一位高龄、疑似肺栓塞患者急需做增强ct,这种检查需要提前为患者扎套管针,在检查中通过套管针注射增强显影剂。患者皮肤松弛、血管细微,之前在发热门诊时,护士李家美不辞辛苦地为其扎好套管针,等患者到了急诊做检查时,又不小心碰掉了。急诊科主任祝振忠得知情况后,马上派急诊科副护士长张海红前来支援,给患者重新扎好套管针。急诊科ct室这边,刘亮和助手顺利为患者做完ct检查;发热门诊那边,正在值晚班的医生王明迪、王甜甜及时根据ct检查结果,排除了患者肺栓塞的风险。患者和家属非常感动,“为了一位病人,这么多医护人员忙前忙后,晚饭放凉了、一口水也顾不上喝,真让人感动!”

在紧迫疫情下,身处病痛、遭受折磨的患者,以及疲惫焦虑、陪同就医的家属和亲人,感受更为强烈和真挚:“再多的言语也无法表达内心的感受,只有亲身经历过才知道,白衣天使就是现实中的天使!”“在最绝望的时候,是医护人员稳住了我们的心,看见他们就安心,这种精神陪伴让很多家庭挺了过来。”“医生的一句‘还可以’,就好像‘强心针’,让我们的坚持有了希望!”

互相理解、彼此牵挂,人间大爱汇成抗击疫情的暖流,在这里奔涌……

率先垂范,责任重如山

如何科学精准应对疫情、加强医疗救治保障,考验着北大首钢医院干部职工的责任心和执行力。去年12月份较早时期,北大首钢医院党委书记、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向平超提前预判、精准辨识、当机立断,带领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首当其冲,改建并开启首批收治新冠病毒感染重症与危重症患者的病房,实行分类分级精准救治。

第一期将8张ricu(呼吸重症监护室)床位调整为新冠重症危重症救治室,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西病区普通病房的24张床位调整为新冠病毒感染患者普通病区,抽调科室骨干专人负责各病区,保证此类患者应收尽收、应治尽治。随着医疗救治需求的增加,科室又改建、启动第二期新冠病毒感染病区,把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病房东病区一半床位也改建成新冠普通病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郭伟安、护士长唐明和ricu护士长孙佳带领医护人员,按流程对改建病区进行了全面消杀,达到医院感染防控标准;增加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无创呼吸机、有创呼吸机等,对专业医护人员进行新冠病毒感染诊治和医疗仪器规范使用的专业培训;指定高年资骨干专人负总责,以老带新、合理协调、有序接诊。

最初,北大首钢医院将血管医学科设置成综合病房,收治以基础病为主、合并新冠病毒感染的患者。随着患者的急剧增加,最终内科和外科病房全部开放为综合病区,形成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带领全院各病区,收治新冠病毒感染患者 基础病患者的诊疗模式。

治疗手段上,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充分发挥在疑难危重症诊断与治疗等方面的专业优势和引领示范作用。一是参照国家有关标准方案,结合医院前期重症救治工作的经验,详细分析高危因素和早期预警指标,科学制订治疗方法,明确转入重症监护病房标准和出院标准,为救治工作提供了科学遵循。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专家梳理了新冠病毒感染救治的临床路径,该院医务处通过共享医嘱发给各病区,达到全院救治新冠病毒患者的同质化和规范化。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高以上专业医师到每个病区一对一进行病情巡查、研判和讨论,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会诊后,经专家研判的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及时被转到呼吸病房,按需接受诊疗,保证新冠病毒患者得到精准救治,降低病死率。二是组织开展重症病例临床救治培训,专门安排呼吸与危重症医学部专家,通过网络组织开展技术培训,促进各病区医务人员更好地理解工作方案内容,掌握重症患者救治技术。三是抽调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icu、影像科、老年医学科等相关临床专家成立重症救治指导专班,指导院内各病区开展重症病例多学科联合救治。专班负责人是北大首钢医院党委书记、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向平超,他同时担任“石景山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不仅牵头负责北大首钢医院新冠病毒感染重症救治,还带领专家团队,指导、服务京西区域各家医疗机构,为重症病例、合并多系统疾患病例救治提供pg电子试玩入口的技术支持。

据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郭伟安介绍,在普通病房收治的新冠病毒感染患者中,轻、中型较多,也不乏基础疾病较重、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对于这些患者,如果不能在短期内给予积极治疗,随时可能进展为重型乃至危重型患者。郭伟安说,“所以我们要对患者病情密切观察和评估,根据患者的每日反馈和客观指标,寻找蛛丝马迹,一旦发现危险恶化的苗头,立即进行果断处理。”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雷涛所负责的患者普遍年龄大,病情或合并症状表现严重。一位年过八旬的患者,新冠感染合并细菌、真菌感染,刚刚控制、纠正住呼吸衰竭,又发生消化道出血,可谓“按住葫芦起了瓢”,险情频出。雷涛下了白班也没有离开病房,时刻根据患者病情积极抑酸、止血,保护其消化道黏膜,最终老人转危为安。雷涛说:“医护人员加班加点是常事,患者的病情有变化,我们得随时盯着。”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闫维一直没“阳”,去年12月份以来,她始终在科室、病房坚持工作,等“早阳”的战友们“阳过”返岗归来,大家打趣她是“天选坚守者”。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吴蓉菊则属于第一批“阳倒”,又第一批站起来迅速返岗的“坚守者”。她的一位患者是年逾九旬的“老革命”,入院后多次痰堵窒息致血氧下降,危及生命。吴蓉菊和医护人员迅速展开气管镜及床旁吸痰等救治,同时进行经鼻高流量吸氧呼吸支持,老人成功脱险。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士长唐明除了工作日,周六日也会到病房值守。今年年初,在病房值夜班时,唐明看到监护仪上一位患者血氧下降到70%,她立即跑到患者病床旁,看到患者喘憋明显、满头大汗、口唇和指端紫绀严重。唐明立刻呼叫医护人员开展抢救,为患者吸痰、查血气、更换面罩吸氧、使用无创呼吸机。此时患者血压为75/40mmhg,心率160次/分钟,唐明配合医生紧急抢救。一系列操作后,患者缺氧得到改善,血氧上升到95%,喘憋很快好转,复查血气氧分压恢复正常。此时,缓过劲来的患者眼含热泪对医护人员说:“刚才喘不上来气,随时要窒息,多亏你们救了我的命。”唐明告诉记者,“经常有患者和家属对我们表达感谢,让我们保重身体,不忙时好好休息,有些患者还会写感谢信、画画来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

感动,无处不在。副主任医师孙培培、张硕,骨干护士杨奇志、刘艳、毛红月、陈维冬等作为ricu的中坚力量,经常为了救治呼吸衰竭患者,与“死神”赛跑,一刻也不敢松懈。

“谢谢您们把我从死亡边缘抢救回来,谢谢。”一张纸条上,颤颤巍巍地书写着字数不多、但分量极重的几行字。字迹出自一位86岁的新冠病毒感染危重症患者,老人名为缪克勇,年轻时,作为基层技术人员,参加过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据了解,对于像缪克勇这样的高龄危重症患者,ricu医护人员会给予其规范诊治,并将“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俯卧位通气、无创及有创机械通气”等最新支持技术融入治疗方案中,助力提高救治率,降低死亡率。经过及时救治和精心护理,缪克勇恢复良好,在2023年春节前夕顺利出院回家。老人为了表达对首钢医护人员由衷的感谢,把自己的心里话写在纸上,交给了ricu护士长孙佳。

再大的困难和压力,都难以抵消战胜病魔的喜悦。每天要求自己提前一小时到岗工作的孙佳说:“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救治、早日康复,我们再苦再累也值得。”

患者的信任,源于医者的责任。北大首钢医院各部门、各科室密切协同,全力做好各类急危重患者的医疗救治。在医院高风险患者救治保障团队的接力下,胃肠外科成功为一位新冠阳性的急诊患者实施了乙状结肠癌根治术;急诊科、产科、神经外科、麻醉手术室、icu等多学科接力,为一位脑出血,陷入深度昏迷并伴有强直性脊柱炎、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等疾病的产妇进行了紧急开颅手术,目前患者恢复良好;肾内科为透析患者开辟就医“绿色通道”,延长工作时间,为高风险患者安排透析;检验科工作人员不分昼夜地轮岗、排班,常常处理完上一批次标本,很快就投入到下一批次的工作中,第一时间把核酸检测结果反馈至上级疫情防控部门。关于孕产妇、透析患者、高风险患者救治和危急重症专家会诊等微信工作群,24小时待命……

与此同时,各科门诊也在快速运转,其中呼吸内科日门诊量最多达到450余人,绝大多数为新冠病毒感染后出现呼吸系统症状的患者。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张二明在门诊最多时一天接诊130余位患者,“排长队,都排到楼梯拐弯处了”。很多患者对疾病感到非常恐惧,身体有些不适就会非常焦虑。张二明感同身受,耐心开解,认真检查和诊疗,让患者焦急而来、放松离开。待所有问诊结束,已将近晚上7点。当时张二明也是“阳”后刚退烧,他说:“虽然很累,但为了患者还能坚持。”医护人员用自身的付出,换来患者的安心。血液免疫科主任余延芳在今年年初被自己的女儿“投诉”。正上高三的女儿“阳”后发烧、浑身疼痛,在她最需要陪伴的时候,身为医生的妈妈却选择坚守工作岗位。女儿委屈地对妈妈说:“我永远都不如您的病人重要。”余延芳说:“孩子身体不舒服还有她爸可以照顾,可我作为医生必须在岗,要不病人就没人管了。”

治病的同时,还要“疗心”。今年元月的一个午后,北大首钢医院内分泌科主治医师刘丽红,正在轻声细语地为一位“阳后”的中年女性患者作心理疏导,并为她开了相关治疗药物。患者紧皱的眉头随着问诊舒展开来,直言,“听大夫说没啥大毛病,松了一口气。”据了解,近期几乎所有门诊医生都要兼顾心理疏导,很多患者都感到,只有见到大夫的面、听到大夫的话,心里才能踏实。

寒冬生暖意,白衣解病痛。疫情发生以来,首钢医务工作者始终不惧风险、不辞辛苦,精准把握治疗方向与手段,用使命担当筑牢抗疫防线。

高效协同,打好“组合拳”

战“疫”路上,北大首钢医院的每个部门、岗位、职工,每一个环节都在为“保健康、防重症”贡献力量,齐心协力打出“组合拳”。

统筹医疗资源,保障接诊救治。医务处按照医院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工作部署,组建医院“新冠病毒感染救治专班”,积极统筹协调全院医务力量,保障医疗救治工作稳步进行。从疫情防控政策宣导、实时更新工作方案、优化收治流程到组织重症患者诊疗规范培训,再到全力以赴救治患者,医务处处长陈新牵头组织,与各职能部门主任深入各临床科室,收集临床需求、解决实际困难,各部门通力合作,全力保障临床科室医疗运行。医务处副处长张秀英每日定时到现场查房,为急诊科和发热门诊腾出救治空间,并根据实际情况,向各临床科室分流患者,确保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应收尽收、应治尽治”。

防疫关乎生命,管控至关重要。“管天、管地、管空气”,这是北大首钢医院感染管理与疾病控制处在疫情处置工作中的真实、生动写照。去年12月份以来,该处处长李琪24小时值守,带领3人的感控团队争分夺秒随时备战。因为工作量激增和人力不足,李琪经常连轴转开展流调工作,累了就趴在办公桌上休息一会儿,每周加班超过40小时。经感控处总体部署、院内干部职工参与,北大首钢医院迅速组建起兼职流调队伍,开展现场流调近百次,流调涉疫人员700余人,形成流调报告172份,为迅速发现识别传染源、精准排查控制疫情传播风险和隐患打下了坚实基础。此外,感控处还开展临床医务人员院内感染与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18次,个人防护指导、培训与考核20次,进行涉疫科室的空间动线改善9项,指导消毒隔离措施59例次。感控处每天对重点科室日常感控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指导临床医务人员分组排班、加强防护、消毒隔离。截至目前,北大首钢医院没有因疫情造成医院停诊,也没有发生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感染。

安排有条不紊,提供优质服务。北大首钢医院在护理部左晓霞主任的带领下,组织急诊、重症、发热门诊、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等科室的护理核心力量,组成“护理指导核心小组”,随时解决临床遇到的护理问题。同时,护理部每天协调、处理临床护理相关仪器设备、紧急物资供应等问题,为临床工作保驾护航。护理部副主任白文辉介绍,去年12月份以来,护理部共协调40余个护理单元、5100余班次的任务,集结曾经在重症、急诊一线工作过的护士,根据实际需要,分层次进行岗位匹配,优先保障急诊、发热门诊、120急救、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病区、呼吸重症监护室的顺利运转和护理工作。护理部还组织了新冠病毒感染患者护理、急危重症救治工作程序、相关仪器设备使用等培训42次,重点培训了重症患者病情观察、呼吸机使用、氧疗护理、俯卧位护理等内容,扩充重症救治专业护理力量,保障临床规范、安全有序做好重症患者的救治护理。

研判疫情形势,保证用药需求。因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增多,全力保障药品供应成为北大首钢医院药剂科的首要任务。早在去年11月中旬,药剂科就统筹协调、未雨绸缪,根据库存量和临床需求,有计划地采购退热药、感冒药、清热解毒等中成药,采购员、库管员经常工作到深夜。药剂科主任古今24小时跟进药品采购状态,掌握药品的第一手消息,保障患者和医疗救治“有药可用”。药剂科还通过做好药品保障与管理、相关药物处方医嘱审核等药学服务工作,加大力度保障住院患者、急诊和发热门诊患者,以及肿瘤、透析等急危重症患者的药品供应。对大包装规格的布洛芬、乙酰氨基酚等退热类应急药品,药剂科人员连夜收货、熬夜加班完成了药品入库、医保维护、药品分装、补充药品基本信息标识等工作,及时缓解了临床退热类药物的短缺情况。

维护就医环境,当好坚强后盾。北大首钢医院安全保卫处既要守好医院整体院区安全,又要协调好各个关口的工作秩序,随时保障转运高风险患者、急危重症患者的道路畅通。该院总务处践行“哪里需要我们,我们的后勤保障就在哪里”的服务宗旨,以高效、积极、迅速的行动,统筹抓好全院“水电气暖”能源动力供应、餐饮保障和物资采购、环境消杀、涉疫垃圾处理和转运等后勤保障工作。急危重症患者增多,导致该院用氧压力激增。总务处立即启动医用气体应急保障方案,与气体供应公司积极沟通,做好液氧及瓶装氧气的采购、储备及供应方案,调整液氧加液频率,由每三日充装液氧一次增至每日充装一次,将瓶氧储备量从24瓶增加至55瓶。同时,完善相关医用气体设施维修,加强24小时人员巡视和配送等,多措并举,全力保障医院氧气充足和供应平稳,为医院医疗救治工作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守护社区“关口”,线上便捷问诊。北大首钢医院下辖四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取各种措施,做好辖区内居民新冠病毒感染救治工作,充分发挥第一道防线作用。一是做好重点人群健康监测和重症早期干预服务工作。与街道社区居委会、养老机构精准对接,建立网格化管理,做到底数清、管得准。二是开通24小时“家庭医生就医指导热线”,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知识培训指导。成立应急小分队,家庭医生团队24小时值守,第一时间处置各种突发情况,送医送药上门,并协调120与各医院转运接收病人,及时将危重症患者转送至北大首钢医院等医院,有效实施分级诊疗服务。三是通过家医巡诊、上门服务,进行线上电话沟通咨询、短信提醒等服务,提高患者满意度。四是设置发热诊室,有效缓解大医院发热或急诊接诊压力。此外,为了方便减少慢性病患者、复诊患者到医院就医的次数,降低交叉感染风险,借助北大首钢医院互联网诊疗双向转诊优势,让居民足不出户即可实现在线预约挂号与咨询、问诊与复诊、开具电子处方及药品配送到家等服务,实现线上线下合力抗疫。

既要治病防病,也要养生康复。结合患者就医所需,北大首钢医院中医科主任彭继升和副主任医师尹李虎、主治医师李健等医护人员,为患者把脉、看舌苔、开具中药方剂,用中医妙招,帮助“阳康”患者改善相关症状、提高免疫力。为增强“阳”后恢复期患者的体能,避免高风险并发症,疏解患者紧张焦虑情绪,北大首钢医院康复医学科主治医师邵凯将国内外新冠康复指导思路与中国传统呼吸康复训练,以及传统中医“八段锦”相结合,打造了适合患者的“自我导引康复法”,包括音声疗法和养生功操、健身步等,重点在提升强化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功能及脾胃功能,提升体力和体质。此外,北大首钢医院体检科主任东黎光也告诉记者,体检科联合首颐医疗公司,推出了针对“阳康”患者的安心体检套餐,解除大家的“阳”后之忧。患者纷纷反映,“‘自我导引康复法’这套操做下来很轻松,感觉挺好。”“看中医、用传统方法调理一下,心情也放松了许多。”“感谢北大首钢医院,提供给大家这些贴心又安全的康复办法和体检方式。”

北大首钢医院全力抗疫、保障救治、护佑生命的背后,是无数患者与家属感谢的眼神、期盼的心情,更有万家灯火,山河远阔。当2023年新春的脚步在时光的足印里踏响,当历史年轮的日历翻开了崭新篇章,北大首钢医院干部职工正以首钢“两会”吹响的集结号为冲锋指向,勇毅前行、接续奋斗,为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