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宣讲-pg电子(中国)官方网站

将责任担当和援藏情怀牢牢“焊接”在雪域高原——记首钢技术研究院用户研究所党支部书记张侠洲

发布时间:2022-08-10 08:50:58

日前,西藏自治区拉萨市举行会议,欢送圆满完成援藏工作使命任务的北京市第九批援藏干部人才。作为北京市援藏干部人才中唯一一名首钢干部,31岁的共产党员、首钢技术研究院用户研究所党支部书记张侠洲,参与西藏技师学院“零基础”筹建,牢记光荣使命,展现担当作为,以过硬作风、优良品质、实干业绩,充分展现了首钢干部良好形象。他为西藏培养焊接技能实用人才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填补西藏技工教育空白、开启技工教育全国覆盖的新篇章奉献了力量,将责任担当和援藏情怀牢牢“焊接”在雪域高原。

主动请缨

2019年,国家筹建西藏地区第一所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技工类院校——西藏技师学院时,缺少工作人员和专业教师。首钢集团积极响应北京市委援藏号召,因首钢技术研究院拥有一支高学历、高水平的焊接专业队伍,集团拟从技研院选派1名焊接专业人员,参加北京市第九批干部援藏工作。得知消息后,在首钢技术研究院用户技术研究所从事新钢种焊接性研究、焊接材料开发工作的张侠洲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主动报名援藏,缘于张侠洲之前一次出差经历。2019年2月底,西藏山南市一座在建水电站招标压力容器用钢,张侠洲和首钢营销人员一起赶赴施工现场,推广首钢水电钢。群山连绵、人烟稀少、沿江公路起伏颠簸……这是一片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水电站施工现场都是来自内地的工作人员,那一刻,张侠洲深切感受到了西藏技能人才的匮乏和不足。

时隔数月,2019年5月底,当张侠洲听说首钢承担援藏任务、需要一名焊接专业技术人员的时候,心里非常激动,“用自己的所学所长去帮助西藏建设技师学院,培养高技能人才,特别有意义和价值!”于是他立刻报名,主动请缨参与援藏任务。经过上级组织层层筛选,张侠洲成为北京市第九批援藏干部人才中的光荣一员。

当时张侠洲和妻子新婚才五个多月,他接到援藏任务消息的第二天,又得知妻子怀孕的喜讯。张侠洲的妻子和家人都了解他的援藏情结,也理解他的决心,用亲情构筑了最稳定的后方。

援藏任务下达时,距离出发时间只有不到1个月,需要体检、培训及各种准备,时间紧张。在首钢技术研究院和首钢技师学院大力支持下,张侠洲在首钢技师学院焊接实训室巩固了实训室建设、焊接专业学科建设及教学等内容,还认真学习了西藏发展历史、高原环境适应事项、当地民风俗及生活习惯等。张侠洲心里一直牢记着首钢集团领导的勉励与要求:“发扬首钢精神、发挥年轻同志肯干肯吃苦的优势,扎实做好援藏工作。”

初上高原

张侠洲参与援建的西藏技师学院位于西藏拉萨市,海拔3650米,含氧量只有北京的60%左右。2019年7月15日,到达拉萨的当晚,高原反应就扎扎实实给了张侠洲一个“下马威”:头重脚轻、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呼吸急促、头痛欲裂……每分钟心跳比在北京时提高了30多次,血氧饱和度仅为80%,难以入睡。

一起援藏的干部人才中,有人高原反应强烈,心率达到每分钟130次,全身冰冷并一直颤抖。同行的女老师看到这一幕双眼浸满了泪水,既担心又感动。短短的一个月内,发生严重高反的人员三次住院,大家相劝“先回北京休息一段时间”,但张侠洲选择了坚持,回到工作岗位与大家继续并肩战斗。张侠洲说,高原之上,不忘初心、团结一致、坚持到底,是战胜困难、勇往直前的最强动力。

2020年7月,张侠洲因公从拉萨到昌都开展调研,乘坐汽车来回需要6天,沿途地区海拔大都高于4000米。有一晚在海拔4400米的那曲住宿,张侠洲头痛欲裂,整晚似睡非睡。第二天同房间的藏族司机告诉张侠洲,“你断断续续呻吟了一晚上”,可张侠洲自己却一点印象也没有。常驻高原的人要过“三关”:第一是“生理关”、第二是“亲情关”、第三是“廉洁关”。面对困难,张侠洲作为援藏建设者,肩上扛的是责任,心中有的是担当,“如果害怕高原反应,当初也不会主动要求援藏。”他凭借坚强的意志,积极想办法克服了高原反应,身体逐渐适应了高原缺氧环境。

从零开始

到达受援地区后,张侠洲等人当时面临的状况是“零基础”:校区在建、没有师资,没有实训室,也没有人才培养方案,他和18名筹建组成员,挤在一间办公室里紧锣密鼓地展开了工作。

一方面,张侠洲着手组建学院焊接技术专业、撰写人才培养方案、规划建设焊接实训室、开展焊接专业理论和实训教学,以及组织焊接技能大赛培训等;另一方面,由于人手不足,他还兼职学院资产处副处长,负责采购军训服、保洁及办公用品等后勤保障工作,每天都要加班到深夜。

经过两个月的紧张筹备,2019年9月15日,西藏技师学院正式开学。学院迎来首届500余名新生,紧张的教学工作开始。张侠洲原以为从焊接科研员到技工院校教师的角色转换会很容易,理论功底扎实、专业知识面广,一直是他的优势。然而现实却毫不留情地给了他当头一棒。学习焊接的新生主要来自西藏那曲偏远的农牧区,大多数学生对汉字认识不多,甚至有少数学生不会说、听不懂汉语,语言阻碍极大打击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改变现状,做好教学工作,张侠洲虚心向藏族同胞了解当地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思维习惯,课余时间与新生沟通、谈心,耐心倾听他们的想法,帮助他们学习汉语。同时,他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各种焊接设备、了解焊接方法,通过视频使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具体焊接操作技巧。此外,他还增设了课外实习环节,让学生们亲自动手,感受、了解实际焊接结构。

从枯燥乏味的文字板书到直观立体的图片、视频,教学方式的改变,有效降低了语言不通的影响,极大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成绩显著提升。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张侠洲对技工教育、技能扶贫有了更深的理解:“纸上谈兵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只有脚踏实地、精准施教,才能让难题一个个破解。”

用心育才

西藏技师学院坐落在距离拉萨市区20多公里的羊达乡,位置比较偏僻。京东、顺风的快递送不到这里,买点生活必需品,去最近的小商店,也得走上几公里。在很多人眼里,羊达乡“如同一片大空场”。“空场”的前边是大山,后边是堆龙曲,曲水湍急,这里晴天时蓝天白云,刮起风来全是砂土。赶上难得的休假回京,张侠洲得从羊达乡乘坐公交车一个半小时,先到拉萨的航空大楼,再坐大巴车一个半小时,到距离拉萨最近的山南市贡嘎机场,然后乘坐飞机四个小时到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转车回家。援藏的日子里,无数个孤寂漫长的夜晚,张侠洲有对家人的思念和牵挂,有高原反应带来的辗转难眠,但他始终牢记援藏使命,不忘育人初心。

20岁的藏族学生格桑达杰非常聪明,学东西快,但他不够勤奋,有些散漫,参加实训课还总爱迟到。2020年12月,广州举办全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每项比赛由全国各省选派1名选手参加,张侠洲培养的学生格桑达杰、带教的年轻教师次旺加措,经过层层角逐,代表西藏自治区分别参加焊接技能世赛和国赛项目。

参赛前的训练非常紧张。在培训的第一周,格桑达杰尚能严格遵守纪律,认真训练。从第二周开始,他睡懒觉起不来的老毛病又犯了,还经常玩手机,不积极训练。张侠洲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一天,已经是10时30分,格桑达杰还没有到实训室训练。张侠洲跑到学生宿舍一看,格桑达杰还在睡觉。气头上,张侠洲一把将格桑达杰从床上拽了下来,训了一顿。此后,张侠洲不厌其烦地一遍遍做他的思想工作,苦口婆心地给他讲解参赛的意义,格桑达杰逐渐提高了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有的努力没有白费。在全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上,格桑达杰充分展示了西藏焊接专业技能型实用人才的风采和能力,得到大赛焊接比赛裁判长的夸奖:“训练这么短的时间,能把压力件组装焊起来,完成全部比赛任务,这小伙子很有天赋!”

用心育才,倾力耕耘。援藏期间,为了尽量减少疫情对教学的影响,张侠洲精心制作教案,开展线上教学。为了追赶教学进度,他每周一到周六白天上课,晚上指导学生自习复习,常常备课到深夜。“没有节假日,有的只是马不停蹄地忙碌和奔波。”张侠洲和援藏同事们无人喊苦、无人抱怨,大家深知,“到西藏不是来旅游观光的,宝贵的援藏时间必须倍加珍惜,每个人都在尽最大努力为技能扶贫贡献力量。”

厚植情谊

北京市选派干部人才援藏以来,当地办学条件持续改善,先进教育理念落地生根。目前,西藏技师学院首届476名学生已于今年7月份顺利毕业,其中包括近30名焊接专业学生。“很有天赋”的小伙子格桑达杰中级工毕业后,选择在西藏技师学院学习高级工继续深造,同时还报名了西藏大学继续教育本科学历课程。前不久,格桑达杰在西藏某家钢结构加工企业参加实习,将张侠洲教给他的知识与技能融合运用见到了成果。电话那头传来格桑达杰兴奋的声音:“老师,我焊接的钢结构产品,用在川藏铁路的工程设施上了!”

除了开展西藏技师学院焊接专业建设及教学工作,张侠洲还加入了该学院首届“青蓝工程”,与新入职的藏族教师索朗多吉结成师徒帮对,同时指导、培养次旺加措和次仁拉珠两位焊接专业年轻教师。张侠洲向他们传输先进的教学理念,帮助他们建立课程教学体系,以此带动更多本地年轻教师不断提升综合教学水平。张侠洲表示,从“输血”到“造血”,希望通过“传帮带”实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良好局面,为西藏技师学院留下带不走的财富。

张侠洲曾获首钢模范共产党员、首钢青年创新先锋、首钢技术研究院先进个人等荣誉,是北京市第九批援藏干部人才中为数不多、来自市属国企的援藏干部之一。首钢集团党委组织部、技术研究院领导多次慰问和鼓励张侠洲,将首钢集团党委的关心、关爱带到他的身边。

在援藏一线,张侠洲牢记使命、锤炼党性、提升境界,展现了人生新作为。国家人社部、西藏自治区有关领导到西藏技师学院调研时,曾亲临焊接实训室参观,并给予高度评价:来自企业的援藏教师在西藏技师学院筹建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和专业优势,非常值得肯定。2021年8月,张侠洲圆满结束援藏任务,荣获西藏自治区人社厅“优秀援藏教师”称号,他的援藏工作事迹被学习强国平台、《中国冶金报》《首钢日报》等媒体进行报道。

奉献高原,厚植情谊。张侠洲说,援藏生活虽然没有大都市的繁华热闹,却有着别样的丰富多彩。工作之余,夜幕降临,西藏技师学院操场上响起空灵纯净的藏族歌曲;青春活泼的藏族学生用当地特有的锅庄舞,展示着藏族人民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蕴含着淳朴藏民的无限热情。幸福拉萨的音乐在校园飘荡,团结和谐的氛围中,张侠洲常常随着学生一起跳舞,共同感受新时代的美好生活。

从燕山脚下到雪域高原,回顾援藏时光,张侠洲表示,“感谢首钢给予援藏平台,能够参与脱贫攻坚。一次援藏行、一生西藏情,援藏是刻骨铭心的历练,也是一份情怀和追求,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经历之一!”目前,张侠洲已经回到技术研究院用户所的本职岗位,他表示,“将继续发扬援藏精神,坚持‘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政治底色,坚持‘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底色,坚持‘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担当底色,砥砺奋进、开拓进取,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建功立业,为再创百年首钢新辉煌不懈奋斗!”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