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宣讲-pg电子(中国)官方网站

炼钢“高”地“攀”登不止——记首钢技术研究院首席工程师高攀

发布时间:2022-08-19 15:28:30

在迁顺技术中心有这样一位年轻人,黑框眼镜遮不住目光炯炯,谈起科研总是思路清晰、见解独到,他就是技术研究院冶炼技术首席工程师高攀。自2010年进入首钢以来,他始终奋斗在生产与科研一线,解决了转炉炼钢领域的诸多技术难题。在今年的集团先进表彰会上,高攀被评为2021年度首钢劳动模范。

问题发现者:打破常规、敢于怀疑。转炉顶底复吹炼钢法是世界最主要的炼钢方法之一,但该法普遍存在底吹效果不稳定的共性问题,主要表现为底吹效果在炉龄前期很好,中后期会越来越差。2013年,接到转炉底吹效果攻关任务后,高攀投入到转炉炼钢研究中。经过实地调研他发现,长期以来普遍采用的炉底恒高度操作,在保证炉底厚度和安全性的同时,也有两个“先天”缺陷,一是熔池部位长期受冲刷而成为薄弱环节,二是底吹效果难以保证。既然恒高度操作有其天然短板,那为什么不采取炉底变高度操作?创新的火花一经点燃,高攀马上付诸行动。但要改变多年的操作习惯,却着实不是一件易事,多名团队成员对此提出了疑虑,特别是针对安全性。关键时刻,高攀向首钢工匠郭玉明求助,两人经过多次细致推演,一致认为该方法可行。在郭玉明的大力支持下,高攀与团队又对实验细节进行了更为深入的讨论,最终达成共识。为了避免安全风险,团队决定对炉壳温度进行实时监控。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转炉炉底变高度操作顺利达到预期效果,一举解决了长期困扰现场的转炉生产难题,实现了全炉役底吹效果的稳定控制。该技术经宣讲后,被国内多家钢厂借鉴,在行业内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这件事让高攀印象深刻,他说:“搞科研,有时候真是需要点怀疑一切的劲头,得有敢于打破思维定势的勇气,怀疑和求证往往是实现突破的关键一招。”

瓶颈突破者:勤于思考,精准施策。业内有句俗话,炼钢就是炼渣。首钢股份每年要产出十多万吨的脱硫渣铁,由于难以处理,堆存占地巨大。2017年,首钢股份与技术研究院决定共同开发转炉熔化脱硫渣铁工艺,力求实现变废为宝的目标。这项工艺首先利用转炉对脱硫渣铁进行熔化,之后将硫含量接近0.2%的半钢送入kr进行脱硫处理,在遇到的诸多难题中,脱硫效果不理想最为久攻不克。增加脱硫剂加入量、延长搅拌时间,甚至进行二次搅拌,种种尝试都未能奏效。为了突破瓶颈,高攀决定从脱硫热力学的基础理论寻找突破口。他对比理论要点,逐项梳理前期采取的实验措施,经过细致排查,发现硅元素的重要性未被充分考虑——铁水硅含量过低时,脱硫反应难度会成倍增加。以此为靶点,高攀提出了半钢配硅等系列措施,经过有针对性的精准改良,脱硫难题迎刃而解。

勤思考、爱钻研,是同事们对高攀的一致评价。在多年创新工作中,高攀也屡屡尝到了思考和钻研的甜头。首钢股份与国外某公司在4号转炉上合作进行烟气模型开发。2020年以来,受疫情影响,项目进展一度受阻。面对困境,高攀决定自力更生。他与项目团队经过深入思考研究,创新性地提出“虚拟初始碳”的反向校正技术,以机理模型为基础,采用统计回归模型控制转炉终点碳,据此建立了碳与温度的对应关系,成功破解了转炉入炉化学热计算不精准的技术难题,保证了烟气模型的顺利开发与应用。

坚定奋斗者:无怨无悔,担当奉献。勤能补拙,这是高攀信奉的人生格言。从京唐派驻站到迁钢派驻站,再到迁顺技术中心,12个寒来暑往,高攀亲身经历了新技术开发的点点滴滴,见证了企业转型发展的日日夜夜。他在奋斗中汲取营养,从实践中提炼智慧,逐渐成长为炼钢技术开发的中流砥柱。

为了不影响产线的正常生产,科研实验通常都被安排在深夜进行,多线任务同时处理,经常加班加点对高攀来说已算不上苦。长期驻外的最大困难便是无法兼顾家庭,家里大小事情只能由爱人一肩扛,陪伴孩子的时间少之又少,疫情期间,甚至3个月都没能回家一趟。虽有愧疚,但从未抱怨。对此,高攀有自己的理解:“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我们的任务是工作,孩子的任务是学习,父母的努力和担当,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未尝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工作以来,高攀获得冶金科学技术奖2项、首钢科技奖17项,获国家专利授权75项,其中第一发明人17项;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1篇,在国际炼钢科技大会上作主旨宣讲;先后被评为技术研究院先进个人、首钢优秀青年人才、首钢技术带头人、首钢“最美青工”、首钢劳动模范等。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首钢多年的培养,离不开‘一院多中心’这个优秀的平台,我将继续脚踏实地,力争实现更多工艺技术新突破。”高攀话语坚定。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