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援疆 在和田播下爱的种子——记首钢人才开发院实习实训基地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邵国锋
发布时间:2022-08-17 08:26:27短发、身材健硕,给学生上课时,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透露着专注和坚定,他就是首钢人才开发院实习实训基地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北京援疆教师邵国锋。
我们彼此都是对方最牵挂的人
“老师,感谢您对我的帮助,您对我的好,我一直都知道,我现在实习啦,可以挣钱啦,请您放心……”这是邵国锋援疆支教班上的维族学生阿卜杜热则克实习后给他发来的短信,虽然已经翻看多次,但是每次邵国锋的眼里都泛着泪花。2019年底,刚从首钢集团青年干部特训班结业的邵国锋得知集团正在选派援疆干部,和家人简短商议后,主动向学院党委请缨,支援祖国边疆建设。2020年10月,邵国锋成为北京援疆团队中的一员,并作为北京市人社局系统首批援疆教师团队的领队,带队对口援助和田技师学院,也是在这一年邵国锋与阿卜杜热则克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
阿卜杜热则克来自南疆普通农村家庭,是家里的第4个孩子,清瘦、帅气,黑瘦的双手上布满老茧,在家务农,在校上课是他的生活常态。由于土地贫瘠、兄弟姐妹众多,除了政府提供的免费学生餐外,他几乎没有其他零食。除了校服,身上穿的,大都是哥哥们替换下来的,但这些都丝毫不影响他对学习的执着和对篮球的喜爱。
作为篮球爱好者的邵国锋时常关注着阿卜杜热则克,突然有段时间,邵国锋发现阿卜杜热则克最近不玩篮球了。一次课间休息,邵国锋带着疑惑叫住了他,阿卜杜热则克涨红着脸,支支吾吾地说自己身体不适,同时刻意向下拉裤脚,意图遮住脚上新穿的一双旧平板鞋,“老师,他篮球鞋烂了,没钱买”,旁边的同学补充说。“不是的,我最近不想玩了,不是鞋子的问题。”阿卜杜热则克急忙辩解。看着这个可爱的大男孩,邵国锋心里很不是滋味儿,他打量了一下阿卜杜热则克的那双平板鞋,以“我也感觉你最近很没精神,一定是身体不舒服”为说辞,帮他遮掩了过去。周末,邵国锋按照自己预估的尺码,买了双篮球鞋,为顾及阿卜杜热则克的自尊心,邵国锋特意穿着这双鞋子授课,并抱怨鞋子夹脚。第二天,放学后,邵国锋找到阿卜杜热则克,说鞋子夹脚,丢掉又十分浪费,把鞋送给了阿卜杜热则克。
看着邵老师满脸真诚,阿卜杜热则克的脸又红了,他接过了鞋子,鞠躬感谢后高兴地跑开了……邵国锋至今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还是满脸欣慰。
两年援疆路 一生援疆情
“邵老师一学期教我们的内容比以前近一年半学的还要多……”邵国锋援疆支教班的学生说。2005年7月,邵国锋从高校毕业便进入首钢技师学院。近十七年的执教生涯中,邵国锋从上好每一节课入手,冲锋在教研教改第一线,多次在学院及北京市各种教学大赛中获奖,也逐渐从一名普通一线教师快速成长为教学骨干。
入疆后,作为一名来自首钢的党员教师,邵国锋用爱心撒播希望的种子,用真诚浇灌祖国的花朵。他克服自然环境较差、设备资源匮乏、语言环境不畅等困难,围绕“乡村振兴,关键在人”的工作目标,在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培育、技能竞赛提升等方面接续发力,紧抓和田本土技能人才培育,助力乡村产业人才振兴。“入疆以来,指挥部组织开展了系列党史学习教育,坚定了我的理想信念和援疆决心,实现新疆工作总目标,是我们这代人必须胜利的长征。”邵国锋说。
以“致力教改”为援疆教育的不变初心。初入和田,面对受援校教育教学中众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邵国锋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分析,逐项厘清思路,提出“保稳定下的局部改革”策略,坚持“既不坐等条件成熟,也不贪功冒进”的工作方针,结合和田技师学院实情开展教学改革,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教改经验,邵国锋把课堂教学规范化、教学文件标准化等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点,带领援疆教师团队先后开展学院级各类专题培训23次,带领民族教师规范化编写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学计划,以及专业教案,促进受援校教师规范化意识不断提升;在深刻分析教学运行现状和师生实际的基础上,他先后牵头修订了《一体化教师管理办法》《教学工作量核算管理办法》《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章程》等17份制度文件,编制《和田技师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和田技师学院教学质量诊断》等重要文件,促进了学院整体规划和重点工作的有序开展。
以“培育名师种子”为援疆教育的重要目标。教师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邵国锋带领援疆教师团队,以“青蓝工程”“名师工程”“专家工程”为依托,积极架构“首都名师带本地名师”的培养机制。围绕地区职业院校教师普遍存在的管理模式落后、专业水平不高、教科研能力不强的现状,依托北京援疆项目,先后开展了三期、共计45天的“教务管理人员”“一市七县”骨干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等培训,借助典型案例、沉浸式互动教学等“一体化”教学模式,从教学管理、教学方法、教学技能和基本功培育等四方面,引导参训教师更新教学设计策略,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强化专业教学技能,形成可复制、可传播的受援地职教改革新模式,200余名参训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获得“双提升”,促进了地区职业教育水平提质发展。深度整合后方资源,组建“前方 后方”的顾问团队,围绕青年教师专业提升、“种子”教师职业规划、骨干教师导航引领等专业板块,开展系统帮扶,形成“前方 后方、线上 线下”的立体互动援助模式;开展线上研讨32次,协调北京专家赴和指导4人次;开展各类培训讲座12场,受援校150余名专业教师获益提升。针对部分教师专业建设能力弱、竞赛水平不高、内驱动力不足等问题,援疆教师以专业社团、科技社团为依托,带领受援校教师联合备赛,开展竞赛规划、赛项设计、案例解析、课题攻关等系列专题活动,培育民族教师的“专业自信”,实现从“援疆教师为主”到“联合参赛”“独立参赛”,再到“带队参赛”的重大转变。在援疆教师的指导下,以民族师生为骨干核心的创新创业团队,荣获“第二届全国技工院校学生创业创新大赛”新疆赛区三等奖,成功入围国赛选拔赛,实现受援校教师自我内驱发展。
以竞赛提升为职业教育的重要抓手,在竞赛中检验教育成效。邵国锋带领援疆教师团队,除用心用情高质量完成常规教学任务外,还积极引导青年学生“志存高远、筑梦大赛”,指导受援校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2020年,和田技师学院代表队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展示活动,取得良好的示范效应;2021年,在第一届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新疆赛区选拔赛中,援疆教师指导的和田地区代表队荣获学生组三等奖、职工组二等奖;在“2021年中国汽车工程协会巴哈大赛”中,和田技师学院选手与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选手同台竞技,开创新疆地区学生参加该类赛事的先河。两年来,受援学校参加自治区级各类技能竞赛20人次,获奖12人次,参加地区级竞赛60余人次,获奖45人,营造出“抓技能、促提升”的良好专业建设氛围,促进了受援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23名学生就是23个家庭的希望
作为北京市人社局系统职业教育援疆的第一支工作队,援疆教师团队肩负着职业教育援疆模式探索的重任。团队中的10名教师在领队邵国锋的带领下,以党建为引领,强化团队作风建设,各位老师立足工作岗位,积极为职业教育援疆出谋划策,取得“思想援疆、行动援疆”双丰收。
2021年3月的一个凌晨,邵国锋所在的援疆教师团队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辩论,持续了数小时,这样的讨论和辩论大家已经习以为常。
原来,由于教师匮乏,学院打算让刚入学不到一年的汽修专业技师班23名学生提前到专业不对口的一家企业就业实习。这些孩子是因为喜欢汽修才选择这个专业,如果他们进入生产线实习,今后可能就与汽车维修专业无缘了。得知这一情况后,邵国锋把“援友们”召集到一起,讨论解决办法。有的老师说,孩子们绝对不能去实习,他们的身后是23个家庭,是脱贫和致富的希望;有老师说,留下一个整班,课程很难消化,况且我们自身的任务也很重;也有老师说,把孩子们留下来吧,能上多少课就上多少课,实在不行,其余时间让他们上自习;还有老师说,这样不行,这是不负责任,留下来就要按照北京的标准上课,不然就是不负责任……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始终没有一个最终结果。
邵国锋和副领队姜洪强商议了一会儿,最终决定,孩子们是23个家庭的希望,一定要留下来,先调剂两位领队,剩下的大伙儿再分担一些。听到这一决定后,现场响起热烈掌声,援疆教师团队的老师现场表态:不但要把孩子们留下来,还要留得住、教得好,以这23个孩子作试点,课程内容和授课模式对标北京标准,大伙儿重新调课分担。
就这样试点班正式成立,虽然教学任务更多了,但援疆老师们毫无怨言。在邵国锋的带领下,老师们自发捐款,为23名学生购买实训工服;从网上买来张贴画和宣传标语,把温馨又整洁的教室布置得像车间一样;在教室设置文艺角,买来象棋、围棋和专业书籍,供孩子们课后使用;在肉孜节时,援疆团队买来水果和饮料,与孩子们在教室里联欢,当音乐响起的那一刻,老师们与23名学生一起跳跃着、欢笑着,当学生们用维族礼节整齐地做出感谢动作时,邵国锋与援疆老师们感动地留下眼泪,此时此刻,真情和友谊、感谢和祝福打破了民族的界限,23个学生的心与援疆老师们紧紧贴合在一起……
援疆两年来,邵国锋发起过捐书募捐,号召首钢集团青年干部培训班同学向和田地区科技馆捐书500余册;参加结对认亲活动,与阿比达·麦提亚森、孜努热·艾孜祖拉两位小朋友结成互助对子,并向“我在北京有个家”活动捐款3000元,用于向和田地区的小朋友教育帮扶。他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多次参加和田科协发起的爱心公益活动,作为科普志愿者,向和田地区的小朋友们传授科技知识。为了扩大职业教育援疆的影响,他带领援疆团队筹建“京和技师实验班”,包班教学,并集资3000余元,为孩子们购买实训工服和学习用品,自筹款购买饮水机,让班里的孩子们改掉了喝生水的习惯,孩子们都亲切地称他为“邵叔叔”……回忆起两年援疆的过往,邵国锋满脸欣慰地说:“两年援疆路,一生援疆情,这段难忘的援疆经历,必将成为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